JKGF-90D晶间腐蚀试验机
一、产品介绍:
晶间腐蚀 主要由于晶粒表面和内部间化学成分的差异以及晶界杂质或内应力的存在。晶间腐蚀破坏晶粒间的结合,大大降低金属的机械强度。而且腐蚀发生后金属和合金的表面仍保持一定的 金属光泽 ,看不出被破坏的迹象,但晶粒间结合力显著减弱,力学性能恶化 , 不能经受敲击,所以是一种很危险的腐蚀。通常出现于黄铜、硬铝合金和一些 不锈钢 、镍基合金中。不锈钢焊缝的晶间腐蚀是化学工业的一个重大问题。
不锈钢在腐蚀介质作用下,在晶粒之间产生的一种腐蚀现象称为晶间腐蚀。 晶间腐蚀试验机 产生晶间腐蚀的不锈钢,当受到 应力 作用时,即会沿晶界断裂、强度几乎完全消失,这是不锈钢的一种危险的破坏形式。晶间腐蚀可以分别产生在焊接接头的热影响区 (HAZ) 、焊缝或熔合线上,在熔合线上产生的晶间腐蚀又称刀线腐蚀 (KLA) 。 晶间腐蚀 不锈钢具有耐腐蚀能力的必要条件是铬的质量分数必须大于 10~12% 。当温度升高时,碳在不锈钢晶粒内部的扩散速度大于铬的扩散速度。因为室温时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很小,约为 0.02%~0.03% ,而一般 奥氏体不锈钢 中的含碳量均超过此值,故多余的碳就不断地向奥氏体晶粒边界扩散,并和铬化合,在晶间形成碳化铬的化合物,如 (CrFe)23C6 等。数据表明,铬沿晶界扩散的活化能力 162~252KJ/mol ,而铬由晶粒内扩散活化能约 540KJ/mol ,即 : 铬由晶粒内扩散速度比铬沿晶界扩散速度小,内部的铬来不及向晶界扩散,所以在晶间所形成的碳化铬所需的铬主要不是来自奥氏体晶粒内部,而是来自晶界附近,结果就使晶界附近的含铬量大为减少,当晶界的铬的质量分数低到小于 12% 时,就形成所谓的 " 贫铬区 " ,在腐蚀介质作用下,贫铬区就会失去耐腐蚀能力,而产生晶间腐蚀。
二、国内外相关标准
国内和国际上现有关于晶间腐蚀的试验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
GB/T 4334.(1~5)-2000 不锈钢晶间腐蚀敏感性试验方法标准 ( 根据不同材料敏感性选择相应标准 )
GB/T 15260-1994 《镍合金晶间腐蚀敏感性试验方法标准》
GB/T 21433-2008 《不锈钢压力容器晶间腐蚀敏感性检验》
CB/T 3949-2001 《船用不锈钢焊接接头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ASTM G28 - 02(2008) 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Detecting Susceptibility to
Intergranular Corrosion in Wrought, Nickel Rich, Chromium Bearing Alloys ( 中文名称 : 《锻造高镍铬轴承合金晶间腐蚀敏感性的检查用标准试验方法》
GB/T 7998-2005 《铝合金晶间腐蚀测定方法》
HG/T 3173-2002 《尿素级超低碳铬镍钥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倾向试验》
三、主要技术参数:
玻璃容器尺寸( MM ):容量 2L
加热板尺寸( MM ):直径 155x 高 70 ;
储水槽尺寸( MM ):长 400x 宽 300x30 ;最大容量 4L
采用钢化玻璃容器温度范围: RT+10~+110 ℃;
温度波动度:≤± 0.5 ℃;
显示精度: 0.1 ℃;
功率:约 3.5KW
电源: 220V ± 22V 50HZ ± 1HZ
该装置适用于不锈钢硫酸—硫酸铜—铜屑法晶间腐蚀试验。